馬鞭草
在我國,關于它的傳說不多,不過它的藥用價值卻早有記錄,中國的傳統醫學很早將這種不起眼的小草運用到各種疾病的治療中。
馬鞭草在中國古籍中始載于漢末陶弘景所著的《名醫別錄》,而漢之后的元、明、清等朝代的古籍中均以記載其藥用為主,認為其具有活血通經,去膿毒,截瘧,解毒,利水消腫的功效;可通月經,治金瘡,去膿毒,理跌打,利小便,治火眼。根亦可用于赤白痢疾,慢性瘧疾,水腫,膨脹等。

到了近現代,馬鞭草被運用于治療皮膚類疾病的例子則日益增多。其中,又以單方治療濕疹、過敏性皮炎、膿瘡為最。可用新鮮馬鞭草的地上部分煮水外洗,也可將新鮮枝葉搗碎外敷,亦可用干燥的馬鞭草全株煎水內服或外用。
現代研究證明,馬鞭草水提物含有豐富的馬鞭草苷、甾醇,具有消炎鎮痛作用。